博拉女士在通用汽车的职业生涯始于1980年,当时她作为通用汽车学院(现“凯特林大学”)的学员加入庞蒂亚克汽车工厂实习。 从18岁到54岁的36年时间,能让一个人成长到什么地步?玛丽·博拉给出了一个答案:她从基层职员一步步成长为董事长,帮助公司渡过点火装置“质量门”危机,被誉为拯救通用汽车的“女神”。她表现出的一贯决心和能力,使她成为备受瞩目的职业女性之一,不仅仅在汽车行业,在其他行业也受人景仰。 在晋升到高层之前,博拉经历了数十年的成长期。她的职业发展与通用汽车史上关键的几个拐点密切交织。她有着超强的自我驱动力且无比聪慧,总是镁光灯下那个耀眼的存在。她一直站在公司发展的中心,汲取着知识和养分,从公司成败中获取宝贵经验并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导师和支持者网络。《向上生长——通用汽车CEO玛丽·博拉传》一书旨在阐明博拉职业生涯中的每一个脚印,侧重描写她的性格、决策、领导力以及在职场中是如何打破“天花板效应”的,为其他勇于攀登职场的人提供思路和职业指导,不仅对女性工程师、商学院学生、人力资源人员有借鉴意义,对每一个希望克服困难取得成就的人也同样有价值。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在2011年迎来了全球发行一千万册的销售量。这套公认为最适合阅读的白话版《资治通鉴》,从1983年第一册出版,至今已畅销近30年,这是广大读者对《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的认可。 目前在国内,包括港澳台地区,有许多版本的《资治通鉴》今译,惟独柏杨先生的译本最具独特性。柏杨先生自一九六八年三月因文字贾祸,被判处惟一死刑,关入死牢。后又经几次减刑,柏杨先生感悟人生无常,在他九年又二十六天的监狱生活中,开始潜心研究中国历史,通读《资治通鉴》。出狱后,朋友问起心愿,他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将《资治通鉴》译成现代语文版。” 柏杨先生认为我们应该从历史的经验中得到教育,得到重塑人生规划的启示。《资治通鉴》被传为“帝王之书”,因为其中所记录的历史事件,可以让帝王在做出重要决策时有所借鉴,所谓“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当今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不仅是领袖人物和高层人物,包括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同程度地面对决策、面对选择,而《资治通鉴》在当今社会就是一部很好的处世宝典。在《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中,柏杨先生为每一个历史关键场景都加注上“柏杨曰”的个人观点,就是为了启发读者在面临自己的人生抉择时,有足够的谋略做出正确的判断。 此外,《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在学术性与实用性上突出于其他译本的关键,在于对地图的填充。 在柏杨先生去世两周年以后,万卷出版公司有幸得到柏杨夫人张香华女士的授权,还有在图书设计制作上的大力支持。在设计上,我们特别采用柏杨先生的手迹作为《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的书名,以极简的设计理念来表达《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抽丝剥茧还原历史真相的本意。我们以全新的版本出版发行这套史学宝典,作为献给广大读者的厚礼,以此表达我们对柏杨先生深深的敬意。
《杜月笙全传(超值白金版)》讲述了杜月笙是20世纪上半叶上海滩上最富有传奇性的一个人物:生意场上,他机灵诡诈,善敛财,会散财;社交场上,他善于处理与各派军阀之间的关系,善解人意、附庸风雅,笼络社会上各种人物,从政治要人、文人墨客到帮会骨干,无所不有。他从一个“小瘪三”混进十里洋场,成为上海最大的黑帮帮主;他文质彬彬,却心狠手辣,杀人如麻;他为虎作伥,却又有着鲜明的爱国心;他狡猾奸诈,却又很讲义气;他出身贫民窟,却成为涉足娱乐、文化、教育、金融、新闻各业的财富大亨;他出入于黑白两道,游走于商界、政界…… [1] 杜月笙所塑造的黑帮神话,早已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其人其事也因历史的重重迷雾越发充满传奇色彩。在那样一个时代,如果没有勇敢和智谋,是无法立足于十里洋场的;如果没有权力的支持和放纵,瘪三是永远成不了黑帮大亨的……杜丹笙由一个水果店的小伙计而成为旧中国黑社会首屈一指的老大,靠的正是那股傲视群雄、蛮横霸道的“狠劲儿”,机灵诡诈、善于结交的纵横捭阖之才。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 但乾隆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绅,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也已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
帝王行止、宫闱秘闻素来为读者关心,《雍正皇帝(全3册)》描写鲜为人知的清廷生活,却又不拘囿于那小小的紫禁城。阿哥党争,杀机隐隐,龙庭易主,雍正险胜。改诏说,弑父说,继位说?一段历史,几多疑云,扑朔迷离,令人难解难分。作者用史笔著文,用文笔立史,庙堂之高,江湖之远,无不尽收笔底。上至典章制度、宫廷建筑、饮食服饰、礼仪乐律,娓娓道来,书卷气浓;下至勾栏瓦舍、寺庙堂肆、市井乡野、客旅古渡,徐徐展开,风情万种。阿哥逐鹿,明争暗斗,字字权谋机诈;女伶歌伎,绕梁余音,句句回肠荡气。其情节铺设,天矫跌宕,人物塑造,浓淡相宜,谋篇均别出心裁;以思想为经,艺术为纬,鸟瞰历史,探究人生,非大家而不可为。正如一位评论家读后所言:难得的历史小说佳作。
本书以大量文献档案资料为依据,以编年体的形式,翔实、准确地记述了周恩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卓著功勋的辉煌的一生。周恩来从青年时代就献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从1927年起成为中共中央的核心领导成员;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共和国总理,既是国家建设总体蓝图的重要设计者,又是将它付诸实施的卓越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经历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参与了党中央各个历史时期几乎所有重大决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除周恩来本人的活动外,本书还记载了大量有关的背景材料,对有不同说法的同一事件,还慎重地列举不同的说法。
“不做圣贤,便为禽兽”。曾国藩的一生,成功显赫到了顶点极处,争议复杂也是千古未有。自湖南起兵后,曾国藩的湘军屡战屡败,两次投江自尽,数度立下遗嘱,更曾在困境绝望中弃官回乡。然而,信奉“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曾国藩,认准了一个“挺”字,凭借极度的自省和坚忍,硬是挺到了太平军内讧的战局转折点。攻下南京后,曾氏家族手握重兵。当此之时,曾国藩显赫至极,然而,曾国藩成功后做的首件事,是与一直在暗中支持他的京中权贵肃顺断绝了交往,在肃顺政变失败后没有留下一点把柄;而攻灭太平天国的次月,曾国藩便主动上折提出裁撤湘军,并且果断实行,终于使得曾国藩成为史上既功高盖主又保全自己的极少数人物之一。
这本乔布斯唯一授权的官方传记,在2011年上半年由美国出版商西蒙舒斯特对外发布出版消息以来,备受全球媒体和业界瞩目,这本书的全球出版日期最终确定为2011年11月21日,简体中文版也将同步上市。 两年多的时间,与乔布斯40多次的面对面倾谈,以及与乔布斯一百多个家庭成员、 朋友、竞争对手、同事的不受限的采访,造就了这本独家传记。 尽管乔布斯给予本书的采访和创作全面的配合,但他对内容从不干涉,也不要求出版前阅读全文的权利。对于任何资源和关联的人,他都不设限,甚至鼓励他所熟知的人袒露出自己的心声。 “我已经做了很多并不值得自豪的事情,比如23岁时就让我的女友怀了孕,以及我对这件事的处理方式”,他说, “对我而言,没有什么不可以对外袒露的。” 谈及和他共过事的人以及竞争对手,他直言不讳,甚至尖酸刻薄。他的激情、精力、欲望、完美主义、艺术修养、残暴还有对掌控权的迷恋塑造出的商业哲学一览无余。 同样,他的朋友、敌人,还有同事得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毫无掩饰的视角。 他是一位极具创造力的企业家,他有如过山车般精彩的人生和犀利激越的性格,充满追求完美和誓不罢休的激情,他创造出个人电脑、动画电影、音乐、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数字出版等6大产业的颠覆性变革。 乔布斯的个性经常让周围的人愤怒和绝望,但其所创造出的产品也与这种个性息息相关,全然不可分割的,正如苹果的硬件和软件一样。 他的故事既具有启发意义,又有警示意义,充满了关于创新、个性、领导力以及价值观的教益。
《我的前半生》1964年由群众出版社出版,作者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抚顺战犯看管所中所写的“反省式”自传,溥仪作为清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也是我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三岁登基,合法在位三年,之后又任伪满洲国皇帝13年。《我的前半生》记录了溥仪从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新中国“改造”等过程,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本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自省书,从中,可以清晰地瞥见特定历史环境末代皇帝的悲剧与喜剧,他的人生道路凝聚着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这是唐德刚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与《李宗仁回忆录》并称“文史双璧”。 小说原拟题《三天两夜》,上篇“往事知多少”,下篇“昨夜梦魂中”,故事从中国与美国关系正常化之后开始展开,三天两夜的时空,以倒叙法写了半个世纪中国的变动,“虽是小说,也是个人所见所闻若干真实小故事的综合报导”。它只为多难的近现代中国,那些历尽沧桑、受尽苦难的小人物的噩梦,做点见证;为失去的社会、永不再来的事事物物,和惨烈的“抗战”,留点痕迹。在这部六十万言长河著作,唐德刚率先提到“慰安妇”历史,后来“慰安妇”问题趋热,日本人也注意到了此书的材料。这是大时代的写照,中国人的故事;既是纪实小说,也是口述历史。 那些年月,那些变迁,恰是中国从民国到迈向20世纪里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唐德刚教授自己的家庭背景,倒也像书中男主角林文孙一样,是个庞大宅第和人口众多的大观园呢。他自己经过了抗日、国共内战到负笈海外,真的像一折一折的戏在眼前经过。他做观众,他也做演员。正因为那些动荡,唐教授是亲眼看见的,并且真真实实一路从那烽火里、风雨里、春花秋月里仆仆风尘走了过来,所以我们的历史学家在这部书里,有时候是带你在外面看,远处看,但也带你走进去看,血泪与辛酸,丝丝分明。在远处看,或许是历史;或许只是一出戏。在里面看呢,是苦难,也是人生。而这一段历史,这些曾经在旧时代里活跃着的人,也都将一个个走下历史的舞台,再也不会复返了。不管你是抱着怎样的心情看这些故事,这些人,这些事,也永远不会在我们以后的时代再现。一个时代就这样在纷纷攘攘中结束了。
少年时代,依照教科书,初学中国近代史,书中一句“杀了袁鼋蛋,人民好吃饭”的民谣,基本传神地显示了一种相传甚久的历史基调。袁世凯,作为毁灭中国第一代共和的“窃国大盗”,实在是祸国殃民的十恶不赦之徒。对于20世纪初叶,中国这一段似乎已经盖棺定论的历史,“袁氏当国”,而非“窃国”,简洁的4个字,就传递出完全不同的意味。唐德刚以异常通俗、精微的叙事,和清晰的历史哲学,融会贯通,重新勾勒出现代中国的历史图景和脉络。 我们曾熟知的那些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被重新确定了基本关系。袁世凯是一个由帝制到终极民治时代大历史转型中的悲剧性人物,中国第一次建立共和国的失败(依照美国模式),并不能简单以奸雄篡国而定论。还原其中的诸多细节,那些连锁发生的事件,宋教仁案,二十一条,二次革命,护国战争……也并非是我们的教科书所描述的那般模样。 在这一场现代中国最早的共和国实践中,古老帝国的权谋传统与根基甚浅的共和意识交战,而围绕绝对权力展开的各种政治势力的角斗,最终让共和流产。而那些通常被演绎为神圣化身的力量,实际上也并不清白。 对于充斥着脸谱化人物、习惯于将所有的历史罪恶集于一人之身的历史教化,唐的写作,无疑是一次对历史的重新解读和揭示。他以非同寻常的专业素养,将中国历史带出善恶两极的搏杀。 唐德刚所抵达的境界,来自他的某种深入和超然的平衡。唐生于1920年,与那一段民国史血脉不远,又以半个世纪以上的人生阅历体察中国历史,不断发出求真的追问。他在美国治史,没有陷入中国斗争激烈的派系,因而在底韵和气质上就截然不同。
这本书是李宗仁先生一生的事业中最完备的记录,也是李氏一生各阶段心路历程的最忠实的写照。 这本书我个人已出版的著作中,用功最深、费力最大、遭遇困难最多的一部有原始性的史书。 李宗仁先生用了七十多年的岁月,始制造出本书中许多惊人的故事。我则用了将近六年的光阴——平生治学生产力最旺盛的六年光阴——才把它用中、英文记录下来。 本书原只是一部中文“草稿”,借助翻译之用。按照李氏与原资助单位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所订的合约和撰述计划,是在本书英文版发行之后,始能加以整理、润色,然后以中文版面世的。 总之,本书自动议磋商到付梓发行历时逾二十年的一系列过程中,它嵌在作者个人生命史上的痕迹,是苦是甜,也是终生不灭的。它能以这种形式出版,也可说是“执笔人”的一部“发愤之作”。
《帝国的分裂:1618-1648三十年战争史》描写了1618年至1648年欧洲历史上的首次大规模国际战争,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来。旷日持久的惨烈战争为整个欧洲带来了巨大灾难,也彻底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能够了解这场大战,更能从中领略到席勒独特的文学魅力。
一般人对口述自传的了解,大抵是从唐德刚这部《胡适口述自传》开始的。这是唐德刚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所公布的胡适口述回忆十六次正式录音的英文稿,和唐德刚所保存并经过胡氏手订的残稿,对照参考,综合译出的。这也是唐德刚在哥伦比亚大学与胡适亲身交往,提着录音机完成的一项傲人的口述史传工程。 在这里,胡适重点是对自己一生的学术作总结评价,而这评价反映出胡适晚年的思想与他中少年期的思想简直没有什么出入。唐德刚将其英文口述译为中文后所作的注释评论,却是不可不读的好文章。本书传与注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而言,注释部分的分量,恐怕还在传文之上。1970年代,海外史学界盛称本书:先看德刚,后看胡适。
袁氏当国,袁后中国,几乎封尘的遗稿,劫后重生。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最糟乱的一段时期,应该就是民国初年的所谓军阀时期了,而军阀时期实在是从袁世凯死亡之后才正式开始的。因为在帝制前,袁氏主政下的北京政府,还是一个可以号令全国的政府。地方军头还不能目无国家法纪,随意横行的。野心政客虽然也难免结党营私,但是在大一统的国家之内,纵横捭阖,多少还有些顾虑。可是到袁氏一死,那才是真正的王纲解纽,全国皆兵,政客纵横,中国近现代史才正式进入一个所谓“军阀时期”了。 一念之差做皇帝的袁世凯,闻国会而头痛色变的段祺瑞,全无班底的孤家寡人黎元洪,貌似菩萨浑浑而有机心的辫帅张勋,天生领袖文盲大总统曹锟,锋芒毕露的“飞将军”蔡锷,早年当“胡子”最后主政中枢的张作霖,内战绝不再打了的张学良,善于观风的山西阎锡山,全国知名的“倒戈将军”冯玉祥,纵横捭阖的老政客孙洪伊,旧式官场代拆代行的徐树铮,手无寸铁的梁启超,疯名远播的国学大师章太炎…… 唐德刚故世之后,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开始整理他留在纽约的手稿、论文、诗词、书信等资料,首先把其中若干遗稿重新编译,终使本书得以问世,唐德刚“民国通史计划”因此呈现“民国史军阀篇”。全书分为“袁后中国”、“段祺瑞政权”与“外篇:民国史军阀篇余绪”三部分,主要描绘袁世凯死后的政治乱象,阐述北洋军阀和政客的争权夺利,实力派段祺瑞脱颖而出,掌握大局的经过,综论黎段府院之争、参战案、宣统复辟、孙中山南下成立护法政府等历史问题,兼而探讨桂系、奉系军阀的兴衰始末。作者抽丝剥茧,条分缕析,言人所未言,值得细读。
唐德刚(1920年8月23日-2009年10月26日),男,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红学家;1920年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西乡山南馆唐老圩,就读于舒城中学。1939年,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历史学系;1943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44年,在安徽学院史地系讲授《西洋通史》;1948年,赴美留学,195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1959年获史学博士;后留校任教,并兼任哥伦比亚大学中文图书馆馆长,负责口述历史计划中国部分;1972年,受聘为纽约市立大学教授、亚洲研究系系主任;曾任纽约文艺协会会长;2009年10月26日,因肾衰竭卒于美国旧金山佛利蒙家中,享年89岁。
他出生在维多利亚山顶的富人公馆里,不过他的家却隐藏在狭窄而简陋的小偏房。从一开始他就身处两个世界。 他的童年很短暂,爸妈给的那条出路让他过了十年“暗无天日”的生活,在那十年里,他没少被师兄弟欺负,没少被师父教训,但也是那十年造就了今天的他。 他17岁闯荡电影圈,每天最早到片场,最晚收工,并自告奋勇尝试一些高难度的危险工作。 为了拍一个10秒钟的镜头,他连遭数次重创;为了创造一个真实的氛围,他险被豹子扑倒;为了表现一个富有创意的惊险场面,他赌命从70米高楼滑落。 他两次闯荡好莱坞,以失败告终,第三次来到美国,用自己的剧本拍摄的电影,首周拿下980 万美元,成为首部登上美国电影票房榜首位的香港电影。 他滑水、潜水、开车、飞风洞、跳火山,坚持亲自上阵,用身体的真实表演,对抗好莱坞的高科技作品。 他性子急、多动症、强迫症、洁癖,他爱管闲事又爱唠叨,他也有自卑与遗憾的时刻,在做那些惊世骇俗的搏命动作时也会害怕。 他年轻时有过一些或浪漫或心酸的爱情故事,现在随着年龄逐渐地增长,他开始更多地思考退休和生死的问题。 ——总之,他就像我们每一个平凡人一样。 ——但他也是成龙,那个地球上唯一的Jackie Chan。
她叫海瑞塔·拉克斯(Henrietta Lacks),但科学家们只知道“海拉”(HeLa)。她是美国南方的贫穷烟农,在她的黑奴祖先世代耕种的土地上生活。她患宫颈癌后,肿瘤细胞被医生取走,并成为医学史上首例经体外培养而“永生不死”的细胞,解开了癌症、病毒、核辐射如何影响人体的奥秘,促成了体外受精、克隆技术、基因图谱等无数医学突破,涉及几乎所有医学研究领域,并贡献多个诺贝尔奖。她的细胞是无价之宝,但是她的家人却毫不知情地生活在贫困中,海瑞塔·拉克斯的名字也无人知晓。当二十年后她的女儿惊闻她还“活着”时,惊恐万状、哀痛欲绝:几十年来科学家都把她关在地下室做实验吗?像《侏罗纪公园》里那样把她克隆了吗?她的细胞在核实验中被炸碎她会感到痛吗? 美国作家丽贝卡?思科鲁特耗时十年挖掘这段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精彩历史,记述拉克斯一家如何用一生的时间来接受海拉细胞的存在,以及这些细胞永生的科学原理,揭开人体实验的黑暗过去,探讨医学伦理和身体组织所有权的法律问题,以及其中的种族和信仰问题。本书细腻地捕捉了科学发现中的动人故事,及其对个体的深远影响。本书出版之后,在外界的捐赠下,家人终于为海瑞塔树立了墓碑,碑上镌刻着“永生的海拉细胞,将永远造福人类”,对海拉细胞为人类做出的贡献进行了完美注解。 本书已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并被美国HBO公司改编为电影,奥普拉·温弗瑞倾情主演,获艾美奖、美国评论家选择奖等多项提名。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一生中写下大量文稿,作过许多讲话和谈话。这是一笔极为丰富和珍贵的精神财富。已经编入《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的,是毛泽东在新中国建立前的主要著作。此外,他还有大量的文稿和讲话谈话记录稿,包括建国前和建国后的,其中有相当部分内容重要或比较重要,对于深入地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是很有价值的。经中共中央批准,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以外的重要文稿,已经发表的和没有发表的,比较系统地选编成《毛泽东文集》出版。 《毛泽东文集》为多卷本。选稿起自一九二一年,迄至一九七六年,按精选原则选编。其中有少量文稿,带有个别不正确的论断,因内容重要也酌情编入。毛泽东的诗词,没有编入这部文集。 编入《毛泽东文集》的著作,绝大部分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毛泽东手稿、早期文本和记录稿刊印,保持原貌,只校正文稿中的错字、漏字、衍字以及明显有误的标点,订正错讹的史实,讲话谈话记录稿只作技术性的整理。每篇文末,有所据版本或稿本情况的刊印说明。文集作有简要注释,排印在每篇著作的后面。 《毛泽东文集》按时间顺序分卷编排,在毛泽东一百周年诞辰纪念时开始陆续出版。 中央文献研究室 一九九三年六月
这部年谱记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一八九三至一九四九年的生平、经历和实践活动,反映了他对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特别是多侧面多角度地体现了他的科学思想体系,包括他的理论观点、战略思想、政策和策略以及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论述等,展示了他的思想发展轨迹,反映了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过程,并尽可能地表现他的胸怀、情操、气度和风貌。这部年谱从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和光辉历程,走到取得全国胜利。